美國大法官布雷耶即使不開庭,在辦公室也穿著法袍。他認為:“穿上法袍就與政治絕緣了!”(斯蒂芬?布雷耶:《法官能為民主做什么》)可見,法官不理政治,與政治保持距離,這是法治的重要元素。正是法官的謙虛,使得他們能夠在政治上居于中性的位置,并使得法治居于中道,而且擁有公共的力量。也許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法官也能夠免于政治的干預,而確保自己在法治中的“國王”位置。
可惜的是,學者沒有這樣的學袍。學者在學術的王國里,也許可以說是自己的“國王”。在一些情況下,象牙塔里的力量也會讓人感覺到有自然而然的權力,直接影響到政治的生態。在這些情況下,象牙塔里的國王,在現實中就會被看成是“哲學王”,被認為對政治有著實際的影響,乃至威脅。伊曼努爾?康德就是一個例子。
康德是古典時代德國的一位偉大哲學家。他的生活單調乏味,經歷簡單,但他的思想卻異常豐富。他的“三大批判”使他成為公認的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但是他有關理性范圍內的宗教的言論,以及討論其他問題的文章,卻讓國王很不高興。于是宗教與司法部長韋爾納奉“國王陛下的特別命令”,寫了封申斥信寄送給康德,信中寫道:
您已閱讀15%(470字),剩余85%(27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