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韓美宣布將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即“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北道星州郡,理由是“朝鮮的核武器及導彈威脅”。韓國的這一解釋,將自己打扮成朝鮮核武裝威脅下的受害者。事實上,薩德的部署不僅是一個軍事安全問題,背后也體現出當事國試圖實現經濟與安全利益互換的交易,這引發了經濟與安全等方面一系列連鎖反應。
近年來,隨著形勢的變化,韓國將過去以朝鮮為主要防御對象的目標,轉變為對付多元威脅的“全方位防御”,即認為對韓國構成長期威脅的不是朝鮮,而是日本、中國和俄羅斯。(“韓國國防部國防目標修正案”,轉引自劉吉文:“韓國軍隊軍事轉型及其特點”,《國際研究參考》,2014年第4期。)韓國對潛在威脅來源的判斷,實際上增加了自身的安全壓力,從而必然對美韓軍事同盟提出更多訴求。
借此,美國利用韓國對美國的戰略與安全需求,2007年開始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過程中,迫使韓國在汽車、勞工、環境條款上退讓。(Brooks S.G. et al, "Don't Come Home, America. The Case against Retrenchm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2, Vol. 37, No. 3, p.43.)2011年后美國大力推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戰略,其實質是讓該地區一些國家出于傳統安全考量讓渡部分經濟利益,通過對對方增加安全砝碼,換取其在經濟談判桌上讓步,從而全面實現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在此背景下,薩德系統就成為美國向韓國提供安全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