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關于中國可能出現“流動性陷阱”的觀點成為了市場的焦點。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有趣的是,對這一現象的市場解讀卻分割成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派認為流動性已經十分寬松,因此未來進一步寬松(比如說降準降息)的概率將大大降低,另一派觀點則認為財政刺激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方案,但由此增加的財政赤字將不可避免地“被貨幣化”——換句話說,貨幣政策將被迫寬松。對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央行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僅提及為結構性改革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筆者看來,這樣一種觀點分裂的背后,事實上反映了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下的一種政策困惑,而這樣的政策困惑意味著很多傳統理論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著“不適用”的挑戰。
關于“流動性陷阱”,經濟學界有諸多爭論,但總的來說,在目前的語境下,“流動性陷阱”意味著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的失效,即利率與貨幣供給關系之間的關系開始斷裂。這在“負利率”環境下體現得更為明顯,由于利率已經為零甚至為負,那么進一步的貨幣供給增加對利率的傳導效應并不明確。對于央行來說,其可以做的就是掃清市面上的一切可以購買的債券,但最終的問題就變成了,如果債券的供給是有限的,那么央行進一步增加貨幣供給是否還有意義?
您已閱讀30%(534字),剩余70%(12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