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下調1000點,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創下歷史記錄。在“811匯改”第二天,我在《經濟人》專欄中就指出,如果期待市場平行貶值2%就自動停留于此,有可能是過分理想化。
一年過去了,人民幣匯改成績如何?人民幣匯率從匯改前兌美元6.2097起步,最低兌美元跌破6.7,貶值幅度接近8%,對日元之類強勢貨幣更是貶值3成。而為了堅守這一陣地,中國消耗了接近5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在7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2010億美元,較上個月減少41億美元。除此之外,各類行政手段以及窗口指導大幅強化。人民幣的貶值效應,甚至延續到去日本爆買的中國游客,在赴日旅行人數增加的同時,消費卻在持續減少,根據日本旅行局數據,第二季度中國游客人均消費下降了23%。
復盤這一過程,有什么教訓可以重來?進一步而言,中國還能承受多少外匯儲備的消耗?如果繼續按照811以來的漸進貶值思路,未來一兩年尚且問題不大,此后問題如何解決?人民幣目前貶值壓力不是一時問題,而是過去幣值過度升值的后果,疊加中國經濟增速下滑速度超出此前預期,導致人民幣幣值其實存在高估,貶值是大勢所趨。如果認可這一邏輯,那么人民幣的問題的本質在于,在量(外匯儲備)和價(匯率價格)之間做出抉擇,如果繼續徘徊于兩者之間,很可能顧此失彼,甚至兩手空空。事到如今,不少學者曾經予以討論的大幅度一次性貶值,可能仍舊不應被排除在選項之外。
您已閱讀33%(613字),剩余67%(127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