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的就業流失,對藍領工人的工資水平形成了威脅。今年大選期間,中美貿易這一重要問題也成為了美國兩黨極力解決的焦點。不久前,唐納德?特朗普在演講中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并提議對中國提高關稅以及取消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但這些措施并不太可能消除貿易給美國藍領工人帶來的沖擊。
首先,關于高關稅。美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越來越小,這是一個長期趨勢。它反映了一個客觀現實:相較服務業而言,制造業更容易實現自動化及生產力提升。從生產角度來看,美國仍然是制造業強國,只是它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去實現產出。中美貿易加速了這一發展趨勢,這對美國是不利的,因為緩慢調整比已然發生的快速調整要容易。但現在對中國產品施加關稅純粹是江心補漏。圍繞服裝、鞋類及低端電子產品的就業,是不會再流回美國的。針對中國的關稅只會將這部分的生產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果美國嘗試抵制所有來自低收入國家的進口,這等同于想終結開放貿易體系這一國際政治經濟穩定的因素。即便沒有報復行動,這對美國的經濟也不太可能有利。但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其他國家一定會采取相應的報復行動,特別是具有經濟實力和易受民族主義左右的中國。
貿易保護政策會適得其反,并產生很多不利于美國工人的負面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政策措施可以解決現有問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是最顯而易見的措施。在短期內,這將創造就業機會,而在長期又能提高經濟生產力。另一項明顯的措施是,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全面改善整個教育系統。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國工人和社區需要更多的支持;政府應該提供這種支持,這比在經濟上對其他國家豎起高墻要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