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取代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人一個接一個現身。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投機分子,以為會一點拉丁語就不用考慮策略或原則。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政治上的反社會分子,其宣言讀起來像一篇本科生論文。安德里亞?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不可能領導保守黨贏得大選的強硬右派,就像同樣不可能領導工黨贏得大選的工黨極左派杰里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特里薩?梅(Theresa May)步入唐寧街的畫面給了人們些許希望——英國沒有徹底瘋掉。
作為安慰獎,約翰遜得到了英國外交部,但愿他不會制造太多尷尬。諺語有云,政治總是以失敗告終。但卡梅倫這件事上,失敗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總是輕戰略重戰術,以逃避困難局面見長,結局必然是失敗。這個戰術大轉彎——妄圖以公投安撫恐歐盟保守黨人——讓他,連帶整個英國都撞了墻。
我想,盡管卡梅倫上周倉促搬離唐寧街10號顯得不太體面,但脫歐才是英國戰后在政治上、外交政策上的最大失敗。與之相比,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次小顛簸。“這里長眠著一位英國首相,他不但帶著英國退出了歐盟,而且(很可能)因此拆散了聯合王國”——這樣的墓志銘聽起來可不怎樣。
您已閱讀29%(534字),剩余71%(131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