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財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在今年4月激烈批評歐洲央行(ECB)的政策的時候,他在表述一種影響著德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獨特宏觀經濟策略。這種策略基于一種堅定的信念:只要價格足夠靈活,總需求的問題是次要的。這解釋了德國為何堅持將結構性改革視為幾乎所有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為何德國對“黑零”——沒有赤字的平衡的財政預算——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執著。
從表面看來,德國在宏觀經濟學上的例外難以解釋。德國的學生和其他國家的學生閱讀的是相同的教科書,在更深入的學習中使用的是相同的經濟模型。但在課本和模型背后,有一種在德國以外的地方找不到的經濟哲學——“秩序政策”(Ordnungspolitik)。這種哲學的靈魂人物是瓦爾特?奧伊肯(Walter Eucken),他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執教直至1950年過世。在最近紀念奧伊肯誕辰125周年的講話中,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堅稱,“弗萊堡學派”的原則如今依然適用。
奧伊肯的經濟哲學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對契約自由、開放市場、私有財產和強大的反壟斷政策的信奉。消極的一面,則是對凱恩斯主義的排斥。
您已閱讀42%(534字),剩余58%(7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