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中國經濟下行,GDP數據質量的爭論過去幾年間始終不絕于耳,近期《人民日報》刊發“權威人士”談論關于經濟走勢趨于L型的問題。在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數據質量之爭應當與時俱進,著重關注那些可能影響結構轉型基本判斷的問題。
過去一年,市場糾結于傳統工業部門、即“舊經濟”的統計質量問題。這些擔憂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但邊際上的意義有限。常見的例子包括發電量弱于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工業企業大面積虧損而工業GDP仍然正增長等等。此類偏差其實已是中國數據的“慣例”, 在以往周期中并不鮮見。本輪下行期間,發電量相對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的偏差幅度并未超出以往周期。而名義GDP也較客觀地反映了經濟惡化的程度。工業部門名義GDP增速去年四季度滑落至-0.4%,遜于2008~09年、1998年,創1976年以來新低——這在相當程度上符合微觀層面的感受。
相比之下,市場對服務業統計的關注度卻不如工業,尤其是代表了“新經濟”、占GDP高達19%的“其他服務業”。而在筆者看來,這恰恰可能是眼下水分更大、影響宏觀形勢判斷的領域,理應成為關注的焦點。
您已閱讀22%(477字),剩余78%(16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