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經濟學人》雜志評論說“日本是一個善于讓人失望的國家。”這個評論今天讀來依然毫不過時。4月28號日本央行在例行會議結束后宣布:貨幣政策維持不變。這讓期盼日本央行進一步加碼放水的觀察家和貨幣炒家大失所望。日元瞬間從111.7日元對一美元的價位,升至109的高位,當天日元以勁升2.4%收盤、。
三個月前日本央行決定實行負利率的政策,同樣讓市場震驚。當時,市場上沒有任何分析家預料到,日本央行會步歐洲央行的后塵,引入負利率。讓市場參與者更為困惑的是,日元在短暫貶值后,掉頭開始升值,從一美元對120日元的水平,連續上漲突破了一美元對110的門檻。“利率都是負的了,日元不跌反升,難道真是逆天了?”這是所有理性經濟人和對貨幣理論篤信不疑的分析家腦子里的一個大問號。負利率的導入,不僅沒有引起日本央行期望的結果,反而導致日經指數大跌,日元升值。幾乎把安倍經濟學三年來屈指可數的亮點,損失殆盡,讓所有市場觀察家都大跌眼鏡。
自從2013年黑田擔任日本央行行長以來,日本央行就把2%的通脹率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央行步美聯儲后塵,進入了量化寬松時代。量化寬松的力度,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2012-2015的三年內,基礎貨幣投放量從132萬億日元,猛增到344萬億日元,幾乎是日本GDP的70%,大大超過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20%的水準。日本央行的邏輯很簡單:通過公開宣傳通脹目標和印錢,來改變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如果消費者相信未來的通脹會達到2%,就會把睡在銀行賬戶里利息為零的存款拿出來買車,買房,買地。企業也會趁著被量化寬松壓低的利息增加借貸,進行投資。這樣,通縮就消失了,經濟就開始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