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新常態”,是自2012年末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對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基本判斷。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話來說,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 “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個轉變過程的難點在于應對“三期疊加”的局面,也就是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筆者認為,這個判斷是合乎實際的。中國經濟在實行改革開放后實現了連續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壯大了二十多倍。制造業發展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勞動力素質改善了。同時,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口老齡化趨勢在強化,經濟發展和資源限制和生態環境的矛盾累積加劇。顯然,原有的粗放型依靠大量投入勞動資本土地消耗資源的高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亟需調整結構優化升級,組建新的驅動方式。然而,在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發生后,為避免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中國配合國際社會,推出空前規模的一攬子刺激政策,保持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穩定了全球經濟局勢,但也延緩了本來應該實行的本國經濟結構調整,留下了金融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債務(杠桿)偏高、地方融資債臺高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后遺癥,埋下了金融風險隱患。
針對“三期疊加”,中國政府宣示的指導方針是“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承諾將發展理念從片面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向注重效益、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轉變。早在本屆政府伊始,歐美媒體就有所謂“李克強經濟學”的三個支柱之說法,即“避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向市場放權讓利,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