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節儉的亞洲大國依靠儲蓄和投資,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經濟明星,讓發達世界既羨慕,又心生疑懼。當這個大國開始失去增長動力時,國內大公司便將投資興趣轉向海外資產。但缺乏經驗令這些公司舉步維艱。辛苦掙得的巨額國民儲蓄就這樣消失于黑洞之中。
這就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經歷。那時,日本企業在美國大肆收購“炫耀性資產”——從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到洛杉磯貝爾艾爾酒店(Hotel Bel-Air)。為了收購貝爾艾爾酒店,日本買家為每間客房支付的價格相當于2016年的230萬美元。四分之一世紀后的今天,至少從目前的并購戰中可以判斷,中國或許已經踏上了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
證據一:直至最近,中國的海外收購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領域。國有企業在市場價格高峰時期收購礦山和石油資源,但如今已經蒙受巨大損失。海外收購的理由是,作為大宗商品進口國,中國應該保護自己免受全球價格上漲的影響。但這些價格同樣也反映了中國海外擴張的不可持續。中國非但沒有謹慎地進行避險操作,反而對本國的增長進行了杠桿式的押注。
您已閱讀23%(457字),剩余77%(151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