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lphago 和李世石的人機大戰引發不少關注,結果Alphago以4:1的壓倒性優勢戰勝了李世石,令世人感嘆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期間媒體和網絡上熱議人工智能,有文章闡述人工智能如何從“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會以指數級的加速度發展至“強人工智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并最終成就“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ASI)”,而超人工智能的誕生可以幫助人類實現各種目前看來不可能的目標,甚至“永生”這樣的終極目標。凡是事情都有硬幣的兩面,另外一種極端可能就是:人工智能高度發展之后的發展軌跡違背了設計者的初衷而導致人類的毀滅,這種情形在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片中都有體現。
從人工智能看經濟學,也是有趣的對比。可以看出近現代國家政府調控經濟的職能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光是經濟本身,甚至外交,軍事等似乎都是圍繞經濟問題來展開和衍生的。而政府本身,也就像一個被創造的人工智能型機器,在初始階段被設定的一系列目標,例如經濟增長、充分就業、防止危機的發生等等,之后就是由政府本身的運行來實現這些目標。隨著近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飛速發展,各類調控經濟的宏觀以微觀政策的創新也與時俱進,例如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面被各國政府推崇并付諸實踐的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供給學派的供給側管理、貨幣主義等等;而在中微觀政策層面,各類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的運用發揮至極致。所有一切對政府而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斷升級和完善自己,從而更迅速和有效的來實現被設定的初始目標。這一切多少有點類似于人工智能的進階和發展,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類的各種需求。
從好的方面來看,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進化在最初階段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經濟增長和降低經濟周期波動的作用。但往往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發現政策的失靈成為常態(例如凱恩斯主義導致了“滯脹”現象的出現),之后政府為了繼續完成設定目標,要么會選擇加大政策干預的力度,要么改弦更張來實施另外一套調控政策。政府經濟調控被設定的初衷,應該是幫助經濟更好的發展而希望降低經濟周期波動對經濟造成的傷害。但人工智能型政府在潛移默化中(非主觀)會發現作為所以經濟活動的載體—“市場”是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因此“去市場化”可能是實現目標的最好手段。那結果是政府高度并頻繁的干預經濟活動,使經濟喪失市場化活力。甚至在某些時候,這架機器在發現現有經濟手段已經不能維系和實現它的設定目標的時候,就會啟動極端模式來避免經濟的崩潰,例如二戰時的德國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繼續完成它的使命等,但結果是導致不僅經濟而且是整個國家的終結。這和很多描述人工智能潛在風險的邏輯很像:假設創造者給人工智能設定的最初目標是保護地球上動植物的多樣性,開始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隨著執行難度的不斷上升,人工智能可能會分析得出人類的存在是動植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的時候,結果行動的目標就會演變成消滅人類,雖然它的設定目標依然沒有改變,即保護地球上動植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