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人不會斷言穆斯林在融入西方社會方面沒有問題。撰寫《為什么傳統基督教社會的穆斯林融合會失敗》(Why Muslim Integration Fails in Christian-Heritage Societies)一書的社會學家團隊寫道:在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 2012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中,43%的受訪者認為該國的穆斯林群體構成“對法國國家認同的威脅”,而2013年德國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認為伊斯蘭教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構成威脅。同年,在BBC廣播一臺(BBC Radio 1)對1000名英國18至24歲的青年進行的調查中,27%的受訪者稱自己不信任穆斯林(相比之下,不信任印度教徒或錫克教徒的比例為16%,不信任猶太人的比例為15%,不信任佛教徒的比例為13%,不信任基督徒的比例為12%)。
解讀此類調查結果背后的復雜態度是克萊爾?阿迪達(Claire Adida)、大衛?萊廷(David Laitin)及瑪麗-安妮?瓦爾福特(Marie-Anne Valfort)在本書中的課題,但要在這方面分析法國人(本書的多數研究是在法國人中進行的)絕非易事。相對于美國、甚至英國等更加明顯多元化的社會(這里的種族背景和公共宗教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贊美),法國的政教分離文化(一種激進的公共世俗主義,源自舊制度的絕對主義及大革命后的反教權運動)意味著,對法國信仰和宗教活動的調查會遭遇更大的方法論方面的挑戰。正如三位作者解釋的,法國的共和主義意識形態對“了解任何公民的種族過往”毫無興趣,這種態度更加適用于他們的宗教信仰或背景。
“通過無形實現平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維希政權治下猶太人的遭遇感到恥辱的后果,“共和主義者不讓他們的國家忘記”這一點。盡管做了部分修正,但1978年頒布的一項法律仍然有效,該法禁止收集或處理任何表明個人種族或民族本源的數據,而法國的侵權法不承認在美國很常見的集體訴訟。由于缺乏數據,國家資助的打擊歧視維護平等高級監督機構Halde(2005年至2011年間存在)無法掌握族裔歧視的總體趨勢,使該機構的律師只能處理個案,而不能提供指明總體趨勢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