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無所謂絕對的好或者壞,在合適的時機把握合理的度是政策成功的關鍵,過猶不及,不及猶過。要言之,經濟增長無論作為手段還是目的都必需圍繞著人;反過來,人口的結構和規模又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促進因素和制約條件。要是我們還能形成共識,同意亞當.斯密的判斷——“一切生產莫不為了消費”,那么,上一期我們提出的徹底廢止戶籍限制《取消戶籍限制勢在必行》,以及本期要著重討論的,盡快推遲退休年齡,都是勢在必行的改革舉措。
五十年代中國采用戶籍制度以阻斷城鄉人口流動,是為了工業化;工業化則是為了備戰;而備戰是為了徹底埋葬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這個戰略目標早就被離棄。廢止戶籍限制之所以拖延至今未得實現,我們已分析到,難在城鄉被割裂成兩個世界,水位相差懸殊,要拆除戶籍的大壩而避免洪災,實在是很艱難的事。不但要有改制的能力、勇氣、決心,還必須有制定和落實具體的配套政策的智慧。本期要討論的,推遲領取退休金的年齡,不過是其中的一項配套改革措施。
過去一年多來,我們在突破生育限制方面跨出了明顯的步驟。但是,松綁“單孩” 的限制,對恢復勞動力的供應,短期效應可以說幾乎沒有(2016年新生的嬰兒,最早也得十六年,到2032年才有可能進入勞動力市場);它的中期效應會有一些,可望通過性別結構的再平衡,減輕一胎化限制造成的嬰孩性別選擇的壓力,來增加勞動力的有效供應。然而改善能不能是長期的,效驗能否顯著,則要看自己愿不愿意付出代價,忍受短痛接受改變;至于長期效應能否如愿,更得看改弦易轍的變革決心了。
您已閱讀27%(637字),剩余73%(17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