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習馬會”暖流未久,今年1月,蔡英文便在臺灣勝選。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第三次普選輪替,選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拋棄了“百年老店”國民黨。聯系之前的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以及與總統換屆同步的立法院選舉,國民黨在臺灣的政治基本盤與權力基礎遭遇結構性解體,已喪失相對均衡的體制內外政黨制衡能力。以臺灣看臺灣,二十年來的普選已然在政治上有效馴化了臺灣所有政黨及社會力量,體現了選舉民主的“民主鞏固”效應。從民主的形式指標而言,臺灣此次換屆選舉是和平、理性的,是轉型民主的樣本。
不過,臺灣主流民意的選舉作為所顯示出的與“習馬會”及兩岸和平發展的相背而行,以及民進黨僵硬的“臺獨”黨綱,亦為兩岸關系投下濃重陰影。兩岸新分歧的聚焦點在于“九二共識”,即所謂的“一中各表”原則。對國民黨而言,這是一貫的統一立場和“習馬會”確認的政治遺產,而對民進黨而言,這是實現“臺獨”黨綱和臺灣徹底本土化的政治障礙。對大陸而言,“九二共識”是國家統一及自身執政之歷史合法性的根基,是最核心政治利益與底線。2005年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為此而設有專條。
兩岸政治的長期分隔以及普選進程上的時間差異,導致“一中”認同在實踐性的臺灣選舉政治中不斷衰變,從而在和平系數和統一時間表上引發了兩岸共同的精神焦慮。不過,時間大體上在主體性的大陸一邊,而通過適度約制民粹化與本土化的“民意”,并以政治精英的責任倫理做出適時決斷,使兩岸關系重回和平發展正軌,原則上繼承“習馬會”政治遺產,則是民主鞏固后的臺灣的生路與福祉所在。民主是程序,民本與民生乃至整體中國利益才是目的。蔡英文及其民進黨如要保持選舉優勢長期執政,在兩岸關系上不能后退,只能比國民黨做得更好,否則選舉的鐘擺效應必然逆向展現,陳水扁就是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