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旺角騷亂,香港人有太多的情緒和復雜的感受,黑白對錯混在一起。這邊見到新聞播著警察被襲,逼得警察用槍指向示威者和向天開槍,那邊又看到記者們采訪時被示威者和警察襲擊。有人同情示威者,亦有人同情警察。有人譴責暴力,認為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為施暴者開脫;有人卻認為更應該譴責香港政治制度的暴力。有人認為擲磚頭等暴力行為已超越香港人的底線,有人卻認為與外國示威者相比,擲磚頭不算什么。有人認為在“高墻與雞蛋”之間,應永遠站在雞蛋那邊,有人認為已經是“高墻與磚頭”。結果,這個農歷新年制造了更多的對立,社交媒體里歡迎“解除好友”的言論隨處可見。
香港人都清楚騷亂背后不只是單純的小販管理問題,而是免費電視發牌、雨傘運動、網絡二十三條、高鐵和三跑超資及撥款、銅鑼灣書店等。這些全都沒有讓人滿意的結果,傷口沒有痊愈過,不滿的情緒卻不斷升溫,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仿佛失效,大家都在嘗試尋找不同的出路或路線,迎來的是沒有最激只有更激的抗爭。然而武力抗爭不但讓社會焦點轉至騷亂和暴力,亦不能凝聚爭取民主的溫和力量,大家看到的只是仇恨,即使是同情這次騷亂示威者的人,又有多少將來會付出代價,走出來參與武力抗爭?
但無論怎樣,最有能力解決當下困局的還是政府及一眾建制派。這次無論示威者的暴力如何被譴責,政府的支持度并沒有因而增加。五十年前,天星小輪加價引發了1966年九龍騷動,其后更引發六七暴動。民建聯資深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認為,雖然現在與當年不同,但當年港英政府用高壓手段,激發民族情緒仇恨。而親身經歷六七暴動的另一民建聯資深立法會議員葉國謙指出,雖然六七暴動與旺角騷亂不能比較,但當時也見到示威者被警察追打。很多爭取民主的市民,現在正在經歷當年左派所經歷的事情。政府高高在上,完全不回應民意,警察則用暴力對待示威者和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