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中國入局
中國的出現多少有些偶然,開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生產體系的最初嘗試。盡管中國是比四小龍還晚出現的后來者,但廉價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迅速被西方資本利用,FDI進入中國,實體產業逐漸向中國轉移,西方一開始試圖把中國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一方面為他們提供消費品,一方面提供銷售市場和投資利潤。中國在代工的微薄利潤中開始了默默的和平原始積累過程。從OEM到ODM再到出口全面替代的過程很簡單,中國貿易走的是絕對優勢路線,在積累初期,一般加工貿易,特別是轉口貿易的附加值非常低;經過大約10-15年的代工學習,然后中國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也就是民族產業開始先后畢業,開始進口替代并模仿生產再出口替代,最終有自己品牌,有些領域還有了自主創新能力,同國外產品全面展開競爭時,低端產品中國制造一度幾乎全勝。
與已經有一些技術和資本積累的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與東南亞其他同樣處于原始積累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一樣,出口產品的相互替代性很高;在國際市場的這個區間內,亞洲經濟體面對的是一條需求彈性較低的需求曲線,而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接近無限量勞動力供給的中國幾乎將新興亞洲的出口供給拉伸為一條彈性無限的直線。這種教科書式的市場結構將出口依賴的亞洲經濟體們逼入了“囚徒困境”。誰貶值誰就能占領市場份額,除非有經濟實力和領導能力的國家能夠得到區域承認,用其貨幣作為區域內子貨幣的“名義錨”,否則“競爭性貶值”和區域福利犧牲將是必然的結果。
您已閱讀14%(626字),剩余86%(38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