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下跌仍在持續,紐交所(NYMEX)期油價格曾一度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近期,國際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是大宗商品暴跌的大贏家,油價大跌每年能為中國節省數千億美元。根據高盛的統計,大宗商品暴跌每年總計能為中國節省4600億美元。其中,有3200億美元是來自于低油價,剩下的則來自于其他能源、鋼鐵、煤炭和農產品。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受益于大宗商品暴跌,降低或穩定了從家用供暖設備、汽油到工業所用原材料在內的價格,也有助于中國經濟增長從依賴重工業和投資向消費和服務轉變。
俄羅斯能源發展基金會經理謝爾蓋-皮金也認為,在2015年油價下跌中,原油消費國較2014年節約了1.6萬億到1.7萬億美元,而中國是主要的原油進口國。中國每天進口量約為1000萬桶,按100美元/每桶計算,每桶可節省70美元,一天就能省7億美元。皮金還強調,中國不僅作為原油進口國獲利,作為原油加工國也同樣如此,因為石油制品價格上漲比石油本身要迅速,銷售利差會擴大。外界還認為,除了幫助遏制通脹之外,大宗商品暴跌還給了中國政策制定者更多的空間去放松銀根,以及刺激經濟增長。
如此看來,主要石油消費國從油價下跌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按高盛的算法,中國僅一年進口大宗商品所節省的支出,就相當于2015年GDP規模的4.41%。不過在我們看來,上述計算和評估方式可能過于簡單。石油價格大跌對中國當然有好處,但規模是否有那么大、影響是否有那么廣?其實有很大的疑問。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從原油到大豆和天然氣在內的十種大宗商品,中國2015年節省了1880億美元的進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