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新劇《忠誠(Allegiance)》在一番拖延之后,終于進入首演。該劇根據(jù)主演George Takei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一戶日本家庭,在二戰(zhàn)期間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后,被美國人以間諜為由,連同在美的十幾萬日裔被轉(zhuǎn)移到窮山惡水的集中營囚禁。平心而論,這個題材很容易出彩,戰(zhàn)爭背景、族裔糾葛、東西文化碰撞,很多沖突都可以在其中埋線。但事實上觀眾對該劇的反響并不積極,首周之后票房不斷下滑,評論普遍反響很差。究其原因,無非是故事溫吞水,浪費了沖突題材,而將重點著眼于俗套的愛恨情仇。加上作曲讓人聽過就忘,歌詞連我一個外國人都覺得平淡得無聊,都讓這戲充滿了一股要關(guān)門回家的架勢。
但除了這些,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西方創(chuàng)作者對東方的隔膜。該劇女一號莉亞?薩隆加(Lea Salonga)是音樂劇界的大明星,《西貢小姐(Miss Saigon)》的首演,但她是個菲律賓人。制作人也許是看上了她的票房號召力,也許是覺得亞洲人都長得一樣,菲律賓和日本離得也不是很遠,所以都差不太多,只要是個亞洲人就行了。但事實是,無論她怎么努力,都沒有一丁點像日本人的地方。剩下的扮演日裔的演員也是哪里人都有,且角色性格都不鮮明。舞臺上那些黑發(fā)黃膚的姑娘即便全換成金發(fā)碧眼的美國妞,觀眾都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除了曾出演《星際迷航》里的Sulu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日裔演員George Takei,整個劇組就像一艘載滿了東洋元素漂在西洋上的船,開到哪算哪,毫無計劃。
這種隔膜在百老匯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所謂的主流文化對亞裔文化的忽視和不理解造成的。前些年一部叫《中式英語(Chinglish)》的話劇,盡管走紅,但在華裔看來也不過是隔靴搔癢。其實亞裔的故事不是沒有火爆的前例,前有《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后有《西貢小姐》,上演時都風(fēng)頭無兩,在百老匯一演就是幾十年幾千場?!秶跖c我》講的是一位英國女教師給暹羅王室講解西方文化的故事,《西貢小姐》則是越戰(zhàn)時期的越南姑娘和美國大兵的愛情故事。這類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哪怕《西貢小姐》里美國作為戰(zhàn)敗國撤離,這種文化上優(yōu)越性依然是壓倒式的。無論是對未開化暹羅王室的刻畫,還是越南人爭先恐后為了搭上美國直升機的場景,包括尋找越戰(zhàn)后的孤兒,都體現(xiàn)了盡管東方世界充滿神秘,西方世界才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