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于中國的貨幣金融環境而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中國以6.6%的名義GDP增速,實現了13.5%的廣義貨幣增速。商業銀行一面哭號“資產荒”,業務不好做,一面把自己的資產增速做到了15%以上的水平,這比2014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城商行總資產增速甚至高達25%以上,比去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不是“資產荒”了嘛,為什么商業銀行資產增速不減反增?
讓我們看看銀行把資金配置到哪去了。截止2015年10月,其它存款性金融公司總資產同比增速15.8%,比年初回升了4個百分點;資產中對政府部門債權同比增長了35%,增速比去年底提高20個百分點;對非金融機構債權同比增速為17.5%,較去年底提高了5個百分點;對居民部門債權同比增長16%,增速基本與去年底持平;對其它存款性公司債權同比增長3%,比去年底提高了5個百分點。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對居民部門的資金投放速度基本持平以外,其它大部分資金投放方向都出現了增速回升,增速上升最快的是對政府部門資金投放,這主要是地方政府債務替換的結果,但是地方政府債務替換本應是原來記錄在非金融機構債權項下的融資到期,轉換到對政府債權項下,但實際結果是非金融機構債權增速不跌反升,所以科目加總以后,商業銀行的資金投放出現了反常的增長,最終導致了貨幣增速遠遠超過GDP增速。
讓我們換個角度,從存款的角度看貨幣的增長。2015年10月份,居民存款同比增速8.8%,與去年底持平,而非金融企業存款同比增長11%,較去年底上升5個百分點,盡管財政性存款同比增長僅有-4%,但是機關團體存款增速高達15%,二者合并計算同比增速達到11%,較去年底增速下降5個百分點,主要受財政性存款下降拖累,由于機關團體存款中包含在途及尚未使用的財政資金,因此,整體來看與財政相關的存款增速依然較高,非金融機構存款增速顯著回升,居民存款增速持平,這與從信貸端看的情況基本一致,只是財政相關存款增長不及融資端增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