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5月在清華大學演講引發廣泛關注(樓演講全文可見此處),“中等收入陷阱”一詞重新獲得關注(可參見《樓繼偉式悲觀與中等收入陷阱焦慮癥》)。“中等收入陷阱”意味著什么?這一說法是否真實存在,是否適用于中國?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海外經驗有何啟示?FT中文網近期陸續推出《中等收入陷阱》專題,敬請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系jin.xu@ftchinese.com。
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 1960年全世界共有101個處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經濟體。到了半個世紀以后的2008年,其中只有13個經濟體成功地從中等收入晉升為高等收入,而絕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依舊陷在中等收入狀態。這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非收斂現象,被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自2006年世界銀行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首次被提出以后,迅速在國際商界、政界、與學界傳播開來。 特別是對中國(大陸)而言,其人均收入2014年就已經達到7600美元,已經屬于中等收入國家;GDP總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已經于2014年12月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因此,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 中國會不會也像絕大多數的中等收入國家那樣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采取措施以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這些問題,不僅在業界和經濟學術界被廣泛提及,而且在政策界也備受關注,比如中國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財政部長樓繼偉都曾在重要的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地明確提及這個問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時至今日,并非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提法并承認該問題的重要性。這里確實涉及到不少技術性的討論與爭議。還有些知名的中國經濟學家甚至質疑該問題對于當下中國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這就難免會引起學術界與思想界的混淆,可能對該問題的學術合理性的“身份”產生懷疑,進而對相關學術研究的價值進行貶低。這甚至還可能會阻礙學術圈之外的商界與政界人士從“中等收入陷阱”的視角來分析探討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與政策建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學術的角度試圖為該問題“正名”。與此同時,筆者試圖結合自己對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一系列的粗淺的學術研究進一步闡述可能會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具體的理論機制,并以此為例強調“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潛在的重要學術價值,尤其是對當下中國具有格外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