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處于需求曲線的錯誤一端:經濟學畢業生的供應遠遠超過經濟學家的實習崗位數量。這是我在讀這門“沉悶科學”第二年時的頓悟。為了尋找替代之路,我來到了一家職業中心,參加了一場職業適宜性測試。就像一般的大學生那樣,我沉溺于想象自己未來對社會有多么重要,于是坦承了所有的偏好和傾向。我其實應該努力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或許是一名律師?或許是首席執行官?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全都不行。結果稱,我將是一名優秀的監獄看守。
盡管(或者說因為)我的職業發展并未聽從此類建議,經常有人讓我提供職業方面的指導。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我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在某天一起喝酒的時候談了想要離開媒體業的想法。工作遠非凄慘,但他解釋稱,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他當時認定,跳槽至金融領域(我曾經工作過的行業)可能更好一些。但是我的看法呢?他應該離開嗎?
我告訴他,離開吧。嘗試其他行業的工作,金融或者其他。
您已閱讀29%(385字),剩余71%(9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