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我的工作聚焦在房地產行業研究分析中,但過去數年在宏觀策略方面的經歷仍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用一句簡單的話就可概括,即“投資絕非藝術,而是一門機械的、需要紀律的工作;投資又是藝術,因為只有掌握了堅實的框架,才會有創造力”。正因為秉著這個投資原則,我才會想方設法的去設定我的“紀律”,使得我的研究始終堅持框架第一,對投資的指導則在贏在概率的同時,避免在不確定性高的時間輸掉身家。
2014年即將逝去的時候,我實際已經完成了這篇文章的初稿,終稿推遲的同時也恰好經歷了中國股市過山車般的行情。我們享受了快樂,也承受著痛苦,“策略擇時”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有些人退隱江湖,有些人則回到了原點。
對于策略研究而言,我始終認為,它需要有相對穩定的框架和一定的容錯機制。但穩定框架的形成需要我閱讀大量的信息,最后形成數據及數據關系,這其中過程并不簡單。這使得我的日常工作類似于一臺數據挖掘的機器,不斷的在紛繁復雜的數據中去摸索,分類、聚類、運用各類數學工具加工,然后試圖找到變量之間的各層關系。當然,這絕對不是最后一步,我還需要從經濟、金融的角度,對這些關系進行邏輯的驗證,避免出現所謂的偽相關,或者說找到合適的模型支撐,畢竟,解釋和邏輯是市場重視的部分,更蘊含著收益率的邊際變化、投資者對待單一投資品成本和收益相對關系以及大類資產相對投資價值的反映。
您已閱讀15%(568字),剩余85%(31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