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社會,很多國家沒有說建設“一帶一路”,但他們實際做的就是這類事情,即用產品和文化贏得尊重、征服人心。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要善于學習,要善于從別人的有益經驗中獲取完善自身的知識、視角和思路。曾經有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新加坡、瑞士的經驗對中國毫無借鑒意義可言,因為他們太小了;美國、加拿大的經驗對中國也毫無借鑒意義,因為他們的歷史還沒有中國的一個朝代長。如果按照上述邏輯,全世界豈不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被中國學習,因為全球比中國面積大、比中國歷史上的國家還真是沒有。因此,中國要想贏得尊重、征服人心,必須要謙虛學習,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國家身上的優點,雖然經驗不能簡單復制,但有益的知識、視角和思路可以助益成長中的中國。新加坡雖小,但這個“老師”值得中國認真品讀。
“一帶一路”依然有粗放慣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9月提出“一帶一路”至今已有兩年,有很多人問我“陸絲”和“海絲”何者優先,其實二者應該兼顧而不分孰輕孰重。其中,中國的東南沿海省份以及東南亞國家,即東盟十國是“海絲”的核心;“陸絲”的核心為中國西北五省以及中亞五國,兩翼是活躍的東北亞以及發達的歐洲經濟體。新加坡雖然作為東南亞國家,但絕不是只限于做“海絲”。在江蘇,新加坡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在直轄市天津,該國建設濱海生態城,這是“海絲”路徑。但可以預見,新加坡會到中國西北省份去做“陸絲”的標志性項目。該國不會因為自己的海港國家定位,就只做沿海地區和海洋經濟,而是中國需要什么就推銷什么,要找準中國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