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7月以來,中國再次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焦點。不論是出乎意料的人民幣貶值,還是弱于預期的經濟數據,都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陣陣恐慌。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中國崩潰論,又開始甚囂塵上。可以想見,在中美首腦的會面中,中國經濟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但是,從國際金融史的角度來看,最近兩年全球資本流動格局發生的大變化,也許才是市場波動下更深層的地殼運動。
事情要從08年說起。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紛紛大幅放松貨幣政策,以圖將本國經濟拉出泥潭,大量資本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這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套息交易(Global Carry Trade)。中國也不能置身于全球大浪之外。從2009年到2013年,中國在資本項目下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凈流入,遠超過去十多年的總和,加上大量為了掩蓋資本流入而產生的虛假貿易,導致了中國的外匯儲備迅速上升。
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復蘇,美聯儲加息日益臨近,從去年開始,全球套息交易也開始發生逆轉。當美聯儲寬松的時候,新興市場面對的是流動性泛濫帶來的貨幣升值和通脹壓力。當美聯儲退出的時候,面對的則是貨幣貶值和通縮。這種全球性的從寬松到緊縮的切換,才是近期市場波動的深層原因。
您已閱讀15%(496字),剩余85%(285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