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一天,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Lee Kuan Yew)從政府大廈里的辦公室向外看去,震驚地發(fā)現外面有幾頭牛在吃草。數天后,在附近一條公路上,一位律師開車撞上一頭牛后死亡。李光耀決定采取行動。牛羊養(yǎng)殖者被要求在幾個月內把他們的家畜圈養(yǎng)起來。跑出來的家畜將會被宰殺。
這起事件體現了新加坡國父以及新加坡自身的典型做事風格,這個城市國家基本上拋開意識形態(tài),傾向以務實的態(tài)度解決現實問題。在《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中“綠化新加坡”這一章里,李光耀講述了他是如何清理不衛(wèi)生的街頭小販,發(fā)起反對隨地吐痰運動,禁止在中國農歷新年燃放危險的煙花爆竹,以及有條不紊地開展植樹養(yǎng)護行動——這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綠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他知道,即便是沿襲了多個世紀的習俗也可能在規(guī)勸或強制之下被打破。李光耀于今年3月去世,享年91歲。在他的自傳里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是那么的務實和超越意識形態(tài)。李光耀曾經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后來成為國家指導資本主義乃至指導民主體制的踐行者,對他來說,那時的當務之急是讓社會運轉起來并實現繁榮,而不是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他幫助建立的“不可能的國家”首先是一個務實的國家——新加坡于8月9日迎來建國50周年紀念日。李光耀曾表示,年輕國家負擔不起詩歌的奢侈。套用他的話說,新加坡是用散文寫就的。
您已閱讀33%(583字),剩余67%(11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