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經濟體的典型工人曾經是生產線上的工人或是城市辦公室里的上班族——他們就像一臺機器中享受保障但卻被壓抑著的齒輪。“一群人流過倫敦橋,這么多,我從沒想過死亡毀滅了這么多(A crowd flowed over London Bridge, so many/I had not thought death had undone so many),”T?S?艾略特(T. S. Eliot)在《荒原》(The Wasteland)寫道,他就曾在勞埃德銀行(Lloyds Bank)工作。
如今仍然有數百萬這樣的勞動者,其中包括很多女性,但是新的就業世界更令人興奮但保障性也更低。無論是薪資水平還是工作條件都更加多樣化。人們從事兼職、短期工作、自由職業或自我雇傭的可能性更大了。用過去的定義來衡量,現在的工作可能根本不算工作。
在最近一次競選演講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悲嘆,“打造了世界上迄今最大經濟體及最強中產階級”的美國職業契約,即“只要努力工作并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契約,如今受到了削弱。正如她所說,“零工經濟”(gig economy)——Airbnb和Uber等人們在上面購買和出售服務及工作的互聯網平臺的增長——“正在創造著激動人心的經濟并釋放了創新,但這也帶來了關于工作場所保護措施及未來該如何定義好工作的嚴峻問題。”
您已閱讀29%(593字),剩余71%(144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