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面臨一個關鍵抉擇,在政治控制和經濟自由化之間,何者為重?二者是相互沖突的。今年夏天,人們已經感受了第一陣震顫。
上海和深圳股市的震蕩(前者從6月中旬的高位下跌了近三分之一)看似與實體經濟沒什么關聯,因為只有一小部分中國人和更少的外國人在這些市場投資。但是市場動蕩和當局的反應引發了一個根本問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將轉向不僅維持自身增長、同時也維持全球整體繁榮的道路?還是因為統治精英決心保持控制而陷入一種使重大改革遭到拖延的過時模式?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最終決定。直至目前,中共一直利用經濟快速擴張的果實來支撐自身統治。中共將做出什么抉擇,受影響的將不止是中國自己。
大約20個月前,中共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包括對金融領域的改革。在鄧小平開始將中國與世界聯系起來35年后,該計劃尋求通過“激發市場活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改革也會有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早期階段。它可能導致增長放緩,引起緊張和不安定——就如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
您已閱讀25%(433字),剩余75%(131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