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中國大學目睹之怪現狀》一文中指出大學存在反智主義等怪現象。其實,改革開放前大學就已存在反智主義現象,但那時主要與頻繁的政治運動有關。在以思想言論定罪的政治運動中,知識分子群體往往是首當其沖的受打擊對象,大學文科教師也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跟風式或落井下石式的大批判活動。“文革”期間以“梁效”為筆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這些政治運動不僅留下了大量“學術垃圾”,也留下學者個人經歷的陰影。如為寫過批胡適文章而“自感慚愧”的歷史學家田余慶晚年說:“那個年代的教師,尤其是中青年,多數人都只能隨著政治運動的風向飄移,難得有寧靜治學和獨立思考的條件,業務長進有限,我自然也是如此。”
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正式否定了“文革”,并對歷次政治運動造成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荒唐年代結束后,大學里難得出現了追求知識和追求學術的氣氛。然而,近20年來中國大學又產生了行政化和計件工場化趨勢。現在的反智主義集中體現在管理模式上,在文科方面的一個體現是以承擔官方課題的數量和等級作為衡量機構“政績”及教師“學術”地位的重要指標。在很多大學,承擔官方課題還是青年教師晉升職稱的條件。
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以下簡稱“社科規劃辦”)官方網站公開的信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分為重大研究項目、年度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其中,重大研究項目每年由“社科規劃辦”公開招標,由各大學或研究機構的課題組提出申請。課題組通常由一名首席專家和若干名子課題負責人及其他成員組成。資助經費一般為每項80萬元左右。受篇幅限制,以下僅列出近三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一批)排列在前的幾個研究方向。因為這種排列順序不是任意的,排在前的題目有重中之重和理論導向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