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條關于故宮旁邊智珠寺、嵩祝寺被修繕而用作會所的新聞成為議論的焦點。以新華社為代表的一些中國媒體認為,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智珠寺、嵩祝寺經(jīng)過修繕變成了豪華餐飲甚至是私人會所,在社會上影響惡劣;另一方則為修繕方鳴不平,一位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的比利時人,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大把的金錢把寺廟修舊如舊,綜合利用,還獲了聯(lián)合國大獎,這哪里是影響惡劣,分明是民間資本保護文物的典范。一時間,兩方你來我往不亦樂乎,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更是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兩方孰是孰非,我們先放在一邊,不妨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古寺修繕后變成了書店,或者是展覽館,這個命題是否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乍一看,公共性也許是智珠寺修繕利用的癥結所在。然而,由誰來定義以及怎樣定義公共性卻是更值得思考的命題:是政府的文物管理條例,還是專業(yè)人士的建筑保護方案,亦或是產(chǎn)業(yè)資本的綜合利用開發(fā)?作為城市文化的表達主體,城市空間的改變和拓展,往往是不同力量表達和角力的過程。也許智珠寺改造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改建風波中,作為城市文化的主體——市民,從始至終,從改造方案的確定到話題的爭論都沒有獲得應有的話語權。
讓我們對這場爭論稍微做一些“考古”工作。
您已閱讀22%(532字),剩余78%(191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