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年前,中國共產黨發布了一份重大的經濟改革藍圖。該藍圖指出,市場力量應在資源分配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三中全會的決議和其他政策的頒布,讓人們覺得新一屆領導正在把中國推向以效率為導向的增長模式:讓私營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占更大比重,同時政府也會通過改善治理和監管機制,來逐漸減弱其直接擁有權。
在過去的兩周里,中國政府實施了在25年歷史中,最為強力的救市措施。就在滬市指數暴跌19%之后,監管者叫停了新股的發行,暫停了占股票市場40%份額,要求國有證券公司入手股票直至滬指上升到一定水平,調動國有基金購買股權,并且承諾由央行提供無限量的支持。救市之初,這些措施并未起效。但是在上周結束前,股市逐漸平穩。指數雖然低于6月12日最高峰28%,但仍然較去年牛市開端時高出82%。那么,市場力量的決定性作用究竟體現在哪里呢?
懷疑者們會發現在極具市場親和力的言論與國家干預經濟的現實之間巨大的反差。在這種解讀方法之下,經濟重組似乎很難實施。原因可能有二:習近平并不相信經濟改革重組;或者強大的利益集團和一貫的舊習難以被顛覆。
您已閱讀14%(453字),剩余86%(27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