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概念由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提出。最新一屆(2016年)由臺灣臺北市當選。之前獲選的城市包括都靈、首爾、開普敦、赫爾辛基等。
當臺北被冠以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頭銜時,“臺灣制造”的標簽終于被撕掉,而代之以更響亮的“臺灣設計”。雖然臺灣的制造工廠多年前已經紛紛倒閉,臺灣人的生活水平也早已隨著蓬勃興起的電子產業而提高,但臺灣作為大眾市場制造商的形象卻一直難以改變。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民主的到來和活力十足的經濟發展在臺灣迅速造就了一批設計師、藝術家、建筑師、珠寶師和音樂家。不過現在,新一股浪潮隨之涌來,繼而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由知名建筑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共同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Performing Arts Centre)計劃于今年開放。同時,臺灣出生的國際人才也開始回到臺灣留下他們的標記:建筑師設計師季裕棠(Tony Chi)在2014年開放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主導設計了三家餐廳;著名珠寶設計師胡茵菲(Anna Hu)剛剛在臺北開了她的第一家店;在新加坡極富盛名的安德里餐廳(Restaurant André)的主廚江振誠(André Chiang)推出了Raw餐廳,將突破性的“bistronomy”法式西餐廳帶入臺北的街巷。
當代藝術的興起
您已閱讀20%(633字),剩余80%(251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