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經濟似乎正經歷著中國改革之后最壞的日子。去年習近平提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決策者對于“新常態”的解釋是,相比于過去三十年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常態”是經濟發展趨于成熟的表現:不再追求高速增長,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 擴大市場的角色等。
近期,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專家學者和相關從業者們紛紛就“新常態”闡述自己的看法。在與會者看來,經濟“新常態”并沒有像官方的解釋那樣充滿希望,中國面對的更多的是風險和挑戰。
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在為大會做的報告中指出,今年中國經濟的趨勢是“低迷與繁榮、蕭條與泡沫并存”。比起以生物制藥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繁榮以及股市樓市的再次升溫所帶來的泡沫,人們的關注點更多聚集在低迷和蕭條上。低迷和蕭條的主要表現為重要指標的下降。國民最為熟知的也是衡量經濟的基本指標GDP增速不但全國只有7%,不少省份的GDP增速都徘徊在2%和3%,山西等省份甚至為負。其他重要指數如投資增速,總需求,工業利潤,和克強指數(即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也不樂觀。這些不盡如人意的數字背后是由人口紅利減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產能過剩,地方財政困難,宏觀政策失控等一系列難題交織而成的問題網。
您已閱讀28%(518字),剩余72%(13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