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經濟分陰陽,經濟處于陽面的時候,所有企業都只想一件事情就是怎樣去擴大生產,更多的投資,更多的借債;但是當經濟轉向陰面的時候,特別是通縮環境下,名義利率減去負的通貨膨脹率就是更加高昂的實際利率,因此所有人都在忙著還債,把桿杠盡快降下來。實際上過去的一周資本市場用極端的形式演繹了快速去杠桿環境下的風險演化情況,貨幣當局做出了反應但力度可能仍然不夠,杠桿的堰塞湖還高懸著,底線一旦被攻破引發的連鎖踩踏反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如果每個經濟主體(包括投資者)都在嘗試去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話,那金融系統也一樣會收緊它的貸款和資產負債表,這就形成了一個負向循環,經濟可能會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現在中國經濟從CPI的標準來看確實還沒有進入通縮,但是如果看PPI,以及GDP平減指數,那可能已經進入到一種準通縮的狀態,經濟處于陰陽一線牽的臨界狀態,因此整個宏觀政策就是希望能夠把經濟維持在陽面,守住底線的同時,在線進行宏觀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或者說調整。
那么是否中國經濟已經整體進入到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過程中呢?確實從08年到2014年中國非金融部門的整體負債水平由gdp的145%上升到接近220%,其中企業部門的債務由gdp的90%上升到135%。但如果跟發達經濟體和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比的話,總體來說也不算是最高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宏觀資產負債表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健康的,宏觀經濟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門,分別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企業,包括國企和民企;還有居民部門;然后金融部門,分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中介金融機構除了商業銀行,還有政策性銀行例如國家開發銀行、投資銀行和影子銀行),最后是整個對外部門。現在的關鍵問題在于局部資產負債表確實出現了問題——特別是現在的地方政府,再就是加了高杠桿以及有過剩產能的部分企業部門,可能就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