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近期通過了商業銀行法修正草案,取消75%存貸比的紅線。按照國際慣例,中國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該草案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筆者預料這一修訂最快將在8月正式生效實施。去年6月30日,銀監會宣布放松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來引導信貸進入特定領域;時隔一年,存貸比徹底取消意味著中國的銀行業監管體系進一步現代化和國際化,這也是筆者一直所呼吁的。
一年前,存貸比的放松是當時“定向寬松”的重要政策之一。到今年第一季度末,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存貸比僅為65.7%,低于75%的法定要求。存貸比出現下降是由于經濟疲弱信貸風險上升造成銀行惜貸,這也使得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筆者認為,本次取消存貸比并不是政府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舉動,短期也不會對市場流動性造成較大影響,因為這一草案還需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查和批準。此外,即使這一修改草案獲批,中國銀監會仍然可以維持對銀行的存貸比的要求,因此,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真正取消最早可能也要到2016年。不過,筆者認為,中長期而言,存貸比的取消將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也將降低市場利率的波動性,并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中國目前的銀行系統中,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占到約40%,它們擁有的存款總額高達53萬億元。目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8.5%,存貸比取消后,銀行最多將可以將剩下的81.5%的存款全部放貸,較以前75% 存貸上限可以多出6.5%,這意味著這些銀行可釋放出約3.5萬億元的信貸,其作用相當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250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