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一直飽受詬病。上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份報告讓人們再次開始關注非清潔能源的隱性成本:據估計,2013年這一成本為5萬億美元。煤炭是一個主要致因。稅后成本(例如對健康的影響)可能高達全球經濟產出的4%。
各國政府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去年,中國和美國達成了一項在2030年前減少碳排放的協議。中國正在大舉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里昂證券(CLSA)數據顯示,2014年新增凈發電能力中,近三分之一來自風能和太陽能。
從這一轉變中獲利并非易事。風能和太陽能設備的早期領軍企業已面臨裝機容量過剩局面(很大一部分過剩出現在中國),這是它們為從政府(主要是歐洲國家政府)鼓勵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中獲利而倉促裝機造成的。在香港上市的漢能(Hanergy)(正接受監管機構調查)希望通過擴大太陽能薄膜生產削減成本。上周,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成為最新的受害者,審計師對其持續生存能力提出疑問。在2010年代初經歷大幅下跌后,在港上市的中國高速傳動設備(China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Equipment)等風力渦輪機制造商的股價回升得一直較為緩慢。
您已閱讀59%(514字),剩余41%(3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