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國股市實際上比A股簡單,我也不愿意去把一些新聞似的東西說的天花亂墜,就從一個簡單的指標引入話題:許久沒有看一個有趣的指標,即港股/美股 vs A股指數,這個高度一致的指標在2014年下半年發生了明顯的背離,以至于很多人基本放棄了該指標的輔助作用,而今我發現,這兩個數據的關系又重新走上了正軌,于是開始體會這個微妙的變化。
影響一個市場變化的變量的最大權重,無非是經濟基本面和流動性,許多人也許會說,那還有政策、情緒、行為金融學呢?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有答案,即政策要么最后反應到基本面預期上,要么反應在流動性變化上,不是最底層的變量,而情緒和行為都是流動性變化的伴生品,可觀察,不可依賴。那為什么2014年上述指標發生了背離?這得從產出缺口說起。
從長周期來考究,一個國家的市場大周期環境是由經濟基本面來決定的,在經濟向好的年代(產出缺口向上),市場由牛市主導,反之則熊市主導。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僅僅觀察基本經濟指標(GDP、工業數據等)的絕對高低和變化,就容易走入誤區,也會產生“為什么美國經濟增速2個點,遠遠低于中國,而在2014年前市場卻牛市主導,而相比中國卻是漫長的熊市。”
您已閱讀23%(494字),剩余77%(165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