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存款保險制度5月正式推出,中國央行旋即降息,這正值中國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之際,存款保險制度會帶來什么改變?能否避免道德風險?國際經驗有什么啟示?FT中文網推出《存款保險》專題,首期邀請鄧海清、鐘正生、牛播坤撰文評論。
5月10日,中國央行宣布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作為中國央行“寓改革于調控中”的政策組合拳的一個組成部分,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并不令人奇怪。資本市場甚至普遍預期,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終完全放開,即利率市場化進程形式上的完結,似乎都是值日可待的事情。中國央行之所以敢于如此快速地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顯然與呱呱墜地的存款保險制度已為金融體系構筑了一層安全網密不可分。中國央行有關負責人在降息后的答記者問中指出的,“存款保險制度的順利推出,以及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加快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疑道出了個中真意。
隨著5月1日存款保險制度的正式實施,一直以來金融體系中存在的隱形擔保逐步走向顯性。這為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和民營銀行準入創造了條件。然而,如何使國有銀行占據主導地位的銀行體系,以及長期以來堅信國家會無條件兜底的存款人相應調整其行為,國家擔保制度的顯性化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
您已閱讀16%(576字),剩余84%(299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