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接近10億,其中大部分屬于全球最貧困人群,鋼產量勉強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一。35年后的今天,中國6周的鋼產量就比美國一年的還要多,并且實現了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減貧。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事件比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更具影響力——金融危機、甚至蘇聯解體都無法與之匹敵。
“中央王國”如今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過與第二名的差距已非常小),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快于生產率增長、以及內陸農村地區農民工外流大幅放緩的跡象越來越多。一個國家到達“劉易斯拐點”(Lewisian Turning Point)后,經濟增長通常會減速。這個拐點是以諾貝爾獎得主阿瑟?劉易斯爵士(Sir 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的。未來幾十年,低增長將成為困擾中國統治者的主要問題,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將為世界其余國家帶來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重要的是不應夸大這個拐點的影響。盡管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令外界印象深刻,但這個國家早已徹底擺脫血汗工廠的身份。更仔細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增長模式更多基于資本(而非勞動力)的增加、以及資本與勞動力更巧妙的結合。近年來,投資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超過一半,而鄧小平上世紀70年代啟動的改革,引發了一場長達30年的生產率井噴式增長。
您已閱讀48%(550字),剩余52%(6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