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20年前,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提出了“預防沖突的金色拱門理論”(Golden Arches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認為任何兩個開設了麥當勞(McDonald’s)門店的國家都不會彼此開戰。這個理論適用于冷戰結束后令人陶醉的1990年代,那時人們認為,人類將轉而追求后意識形態目標,比如消除饑餓。它給出了一種“經濟人”前景——人類將用巨無霸(Big Mac)和炸薯條取代對戰爭的欲望。可惜,戰爭如今又回到了菜單上,麥當勞也遇到了麻煩。全球化時代會發生逆轉嗎?
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回答:不會。麥當勞和可口可樂(Coca-Cola)、卡夫(Kraft)等其他偶像級美國消費品企業的增長確實在放緩,國內外的銷售額一直在下滑。去年,麥當勞在亞洲的營收大幅減少,原因是其在中國的門店被發現使用了過期肉,在日本的門店發生了炸薯條中吃出人類牙齒的事件。而消費者的口味也在改變。這家“快餐之王”目前正在嘗試手工制作的三明治和羽衣甘藍,它將這稱為“品牌復蘇”。
不過,老式的偶像級美國消費品企業的困境很難算是全球化的一種倒退。更新的美國品牌,比如蘋果(Apple)、優步(Uber)和星巴克(Starbucks),正大踏步向前邁進。弗里德曼也將他這個自認屬于鬧著玩的理論更新為“預防沖突的戴爾理論”(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認為任何兩個處在同一全球供應鏈上的國家都不會彼此開戰,因為經濟上的損失實在太高。遺憾的是,時局也在對這個更新版的理論構成挑戰。盡管弗里德曼很有洞察力,但在有些人所稱的這個“后后冷戰”世界里,這兩個理論都談不上完美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