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如果我犯錯了,難道我自己不會知道嗎?”我們總以為自己頭腦清醒而理智,并引以為榮,然而無論是劇中自視甚高的天才物理學家,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會常常不自覺地陷入各種誤區(qū)。
比如,微博上的“錦鯉”為什么那么靈?實際上,拜錦鯉不過是到寺院里燒香請愿的一種變體。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湊巧轉(zhuǎn)完微博就走了好運,于是回來“還愿”,讓這條錦鯉顯得更加神乎其神,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幸存者偏倚。只要有人轉(zhuǎn)發(fā)微博稱自己實現(xiàn)了愿望,其他人就更容易跟風:反正轉(zhuǎn)一條微博也不需要什么成本,萬一真的靈驗呢?
世界上的種種神奇,一部分來自生活本身,另一部分來自人的主觀感知。近幾十年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科學家漸漸意識到,大腦有時候也會陷入誤區(qū)。昆士蘭大學的一位認知心理學教授詹森?唐恩(Jason Tangen)開設(shè)《日常思考的科學》,去年第一次開放的時候吸引了7萬多名學習者報名。現(xiàn)在,學堂在線引進了這門課程,為視頻配上中文字幕后再次開課。
您已閱讀53%(432字),剩余47%(3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