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美國總統(tǒng)都有自己的私人圖書館,其中尤以杰弗遜總統(tǒng)的藏書最為出名。杰弗遜博學多才,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藏書家,建筑師。當年1812戰(zhàn)爭(也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zhàn)爭),國會圖書館被英軍付之一炬,三千冊藏書化為灰燼。杰弗遜得知后,主動向國會提議,以他私人的藏書,來重建國會圖書館。國會一共收了6748冊,按書的尺寸計價,給了杰弗遜 $23,950作為補償金。杰弗遜在他退休的歲月設計創(chuàng)建了弗吉尼亞大學,那是美國最早的非教會大學之一。以往的教會大學都是以宗教樓為校園中心,杰弗遜把圖書館安排在校園的焦點中心——圓形大廳(Rotunda) 的頂層。圓形大廳的外形設計是模仿羅馬的萬神殿 (Pantheon),圖書館在大學的地位顯而易見。不過杰弗遜并不希望人們一進圖書館先看到館藏圖書。帶有透明玻璃門的藏書柜沿著圓形大廳壁鋪展,嵌在窗戶之間。讀者步入大廳中心時,只看得到書柜的側面,但看不到書柜正面的玻璃門——那是他利用視覺差(optical illusion) 特地設計的,這樣書就被“藏”起來了。在今天日新月異的數字化、云計算時代,圖書館真還可以做到沒有一本紙質書。
現(xiàn)在美國大學圖書館藏書量動輒幾百萬冊。但當年大學圖書館初創(chuàng)時,藏書還真來得不易。據美國圖書館學教授Michael Harris所寫的《西方圖書館史》 (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哈佛大學1616年剛誕生時,并沒有圖書館。兩年后John Harvard捐出他私藏的280本書和一小筆經費,成立了哈佛最早的圖書館。之后捐書、捐款漸漸地而來,但發(fā)展極其緩慢。一百多年后,1723年哈佛印出了第一本圖書館目錄,藏書量一共也只有3500冊。那時的圖書館只對教授和高年級學生開放。直到1765年,哈佛自夸成立了“本科生圖書館”。事實上那只是用圖書館多余的重復版本書,加上一些流行書刊,拼湊在一起給本科生使用。其真正的目的是把本科生從大學圖書館清理出去,以保障教授的使用專權。今天美國教授足不出戶,就能使用圖書館。且不說電子書刊,就是傳統(tǒng)紙質書,也只要在電腦、甚至智能手機上按幾個鍵,圖書館就會把書送到教授辦公室。現(xiàn)在來大學圖書館的絕大部分是學生。尤其是星期天夜里,圖書館人氣十足,熙熙攘攘的比商場還熱鬧。泡圖書館是學生“臨時抱佛腳”的首選方式。
古今中外,圖書館大都是從收藏手稿開始。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圖書館的收藏內容,也隨之改變。從印刷圖書,微縮膠片,CD-ROM,到數據庫,等等,圖書館一直緊跟潮流。在數碼技術普及之前,雖然圖書館早已不是單純地收藏紙質圖書,但紙質書一直是圖書館內的主角。隨著數碼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的紙質書明顯地在失去主角的地位。不僅僅新的出版物有電子版,甚至僅有電子版,圖書館的老書,手稿等等也紛紛被掃描成數碼版。九十年代做數碼項目的圖書館還鳳毛麟角,但現(xiàn)在很難想象學術性圖書館沒有自己的數碼制作部門。2004年底,谷歌宣布和英美主要學術性圖書館合作(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其雄心是將那些圖書館的館藏老書全部掃描成數碼版。谷歌的數碼圖書工程因版權問題有爭議,官司還在繼續(xù)中。但數碼版圖書的確給讀者帶來很多方便。尤其是圖書館的特藏,一般都不外借。有了數碼版,研究人員不受時空限制,隨時可以上網查閱。數碼技術還給普通大眾提供了難得的翻閱善本書的機會。坐落在華盛頓的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以收藏莎士比亞最早的戲劇集(First Folio) 聞名。First Folio拍賣價可高達六百萬美金一冊,那樣珍貴的古董書,圖書館是不會輕易讓讀者觸摸的。First Folio被做成虛擬數碼版后,用特制的閱讀軟件,現(xiàn)在就是來圖書館的普通參觀者也可以用手指觸摸屏幕,隨意翻閱古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