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領域,事情的結局很少有跟像表面上看一樣的。英國議會大選的競選或許也會如此。參選者焦急地等待著某些事情的發生:潮流是會向右,使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保守黨(Conservatives)得勢?還是會向左,令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工黨(Labour)占優?英國選民似乎比以往更加固執,決心不給予英國兩大政黨中任何一方以絕對的統治權威。
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口中“未知的未知數”仍有足夠時間去攪亂局面,但局面正在固化。5月7日投出的選票上,并不包含“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即沒有一個政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譯者注)或“聯合政府”的選項,但是民調結果(頑固地持續了數月未發生變化)顯示,勢均力敵注定成為這個國家面臨的局面。上一回選民對吵吵鬧鬧的競選故意表現得漠不關心至這等地步,我已經記不起發生在何時了。
不過,過去幾周還是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的。現代政治競選的目標是把人們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并在電視新聞中傳達出正好與之相反的形象。一切都是受到操縱、精心設計的,而忠實的積極分子們則假扮成“游離選民”(即并無堅決擁護的黨派的投票者——譯者注)。可是,在所有這種殺菌凈化的過程中,參選者的某種人格總會自己暴露出來。還記得2008年美國總統初選時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與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對決嗎?
您已閱讀29%(616字),剩余71%(14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