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文為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撰寫的“還原327”系列文章第十五篇。
對于國債價格的波動,在初期,國家是以行政手段規定的指導交易價格,才基本保住發行價;后來,隨著市場化的擴大,允許在指導價區間浮動后,大部分國庫券交易價很快就跌破發行價。
到1993年,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市場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國債交易價格大大低于發行價,“金邊債券”優勢喪失,新國債發行自然無人問津。國家在國債發行市場化的道路上,居然往后退了一大步,從承購報銷重新恢復到行政攤派。同時,在朝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上開始原地向后轉,將利率的構成中,政府行政保值貼補的成分大大增加。
您已閱讀9%(280字),剩余91%(270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