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衰落了;巴比倫衰落了;現在輪到海恩赫德了。”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戲劇《錯姻緣》(Misalliance)中的這句名言,是在提醒1910年英國戲院的觀眾,所有帝國最終都會衰落和滅亡。海恩赫德是英國的一個小村子,對于內含的嚴肅觀點,它提供了輕松的偽裝。
作為一位愛爾蘭人,蕭伯納可能會感到比英國人更容易拿大英帝國的衰落開玩笑。但最近,身在美國的英國學者經常承擔起這個局內人加局外人的雙重角色,對如今首屈一指的全球強國美國的衰落發表評論。在有關美國未來實力的長期辯論中,影響力最大的一些“衰落論者”是在美國大學工作的英國歷史學家:耶魯大學(Yale)的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哈佛大學(Harvard)的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及斯坦福大學(Stanford)的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
這些英國學者傾向于認為“美利堅帝國”將衰落,這不僅僅是學術辯論中的探討,也對現實有影響。在幕后,很多英國政策制定者在工作中似乎也抱著這種假設:中國的繼續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們做出的決定反映出英國正謹慎適應這種實力的變遷。英國最近違背美國,決定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就是一種跡象。
您已閱讀29%(588字),剩余71%(14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