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月可能會作為一個歷史性時刻載入史冊,它標志著美國失去了全球經濟體系擔保人的角色。誠然,美國以前經歷過數段挫折期,很多時候它的行為也算不上多邊主義,比如1971年結束了美元兌換黃金的尼克松沖擊(Nixon shock)。但除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以外,我想不到有任何事件可與以下兩件事的結合相提并論:中國力求建立一個重要的新機構;而從英國開始,美國未能說服幾十個傳統盟友不要參與該機構。
這是一場早有預兆的戰略和戰術上的失敗,它應該引來一場有關美國對全球經濟采取什么姿態的全面檢討。隨著中國的經濟規模趕上美國,以及新興市場在全球產出總量中至少占一半份額,全球經濟架構需作出大幅調整。而國內各方的政治壓力使美國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不正常。
美國政府在2009年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進行治理改革,但主要由于右翼的阻撓,美國未能批準改革方案,令其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該改革方案本可以通過補充IMF的資源,提振全球經濟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賦予中國和印度等國與其新的經濟份量更加相稱的投票權份額。
您已閱讀30%(463字),剩余70%(10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