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說到學習班,你還想到華爾街、中高級口譯什么的,那實在是太out 了。這種學點技能,讓自己屹立于職場的事情已不是時尚了。中國女性如今開始熱衷于生活美學,在各種生活培訓項目上花錢了。
民以食為天,在培訓班熱潮中,最先紅火起來的是廚藝班,尤其是西式烘焙。從最簡單的黃油餅干,到巧克力蛋糕,再到裱花翻糖,有無數所謂愛上廚藝的女人,其實是愛上了烘焙。如同做手工一樣有趣的面粉游戲,只要借助烤箱就可以完成作品。全程無油煙,成品出來后能和女主人一起很光鮮地合影留念,曬微信。留心看下電視上的若干相親節目,女嘉賓但凡講到,就會捧出一盒甜品來給男嘉賓品嘗。也是,在萬眾矚目的鏡頭面前,紅絲絨蛋糕永遠要比蔥油餅高大上得多。中式點心對于溫度要求太高,大多無法冷食,那些蟹粉小籠、生煎饅頭什么的,哪怕你做得有鼎泰豐水準,也沒法帶出去秀。所以就算男嘉賓有一個根正苗紅的中國胃,在那種時候,也只能表示出對西式甜點的熱愛。這不僅僅是口味問題,它直接代表了世俗的品味和身價。當然,這些方便分享的西式甜品,很有利于提升初學者的積極性。由此作為切入口,而逐步深入下去的,也大有人在。家庭的餐桌變美味了,朋友圈中的人氣被提升了,學習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如果說廚藝還停留在馬斯洛需求學說的底層的話,那插花班,就直接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國內的插花培訓班一度停留在很低級的程度,所謂的花藝師大多是為了滿足婚慶和商務會議的需要,花了幾百塊錢就能考一個上崗證。但隨著生活美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點時間,花點錢來學插花。有需求就有市場,日本的池坊花道來了,臺灣的中華花藝也來了,不同的流派吸引著不同的花友。張杰是日本的花藝學校MamiFlower Design School 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國籍教師。這家學校成立于1962年,和傳統的日本花道不同,它結合了一些西式的插花技法,更自由也更實用。張杰在上海開設自己的花藝教室J-Flower,已經有5年多時間了。學生中專業從事花藝的只是少數,更多就是個人愛好。時常有前腳辭職,后腳就加入的太太學員。每次學習結束,大家都能捧一個作品回去,美美的擺在家里,與日俱增的生活技能,成為她們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