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以其壯觀的海岸線而聞名,難怪在1000多年前,這里是愛冒險的維京人的樂土。在每天只有幾小時日照的冬季,我踏上挪威的冰封的土地,期望像那些不畏嚴寒出海探險的維京人一樣,在寒冬游覽中尋他們現存的足跡。
提到維京人,很多人聯想到北歐海盜,但其實維京這個詞純屬近代的產物。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于古代北歐人的古北歐語語言,“vik”意思是“海灣”,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于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 所以和海盜并沒有聯系。由于后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著芬蘭、俄羅斯平原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東羅馬帝國,并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而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并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有百度每年的熱門詞匯評比,從8-11世紀,維京人活動地區就只能看見“海盜”一詞,到20世紀,默默無聞的“維京”系列才突然冒出來吐泡了。
既然說到“維京文化”,沒有船是萬萬不行的。所以第一站拜訪的就是號稱擁有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維京古船的奧斯陸維京船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之所以能夠存在,實在要感謝挪威人民的墓葬文化,館里最為有名的兩艘船,其實是給兩個挪威女士和一個挪威男士殯葬的“棺材”: 奧賽貝格號和高克斯塔號。兩艘船被發現的情況大同小異:在一個叫高克斯塔農場里有一個大土堆,世世代代沒有人知道里面是啥——盡管那片地區叫做王之土 (King’s Mound), 也有傳說有條船,但是老實的挪威農民完全沒有一點倒斗意識,就代代相傳的在那里耕種。一直到19世紀,農民的兒子總算開竅了,開始挖地,結果就發現據說是歷史上造的最為漂亮的維京船。可惜的是據專家考證早在維京時代(8-11世紀),里面的金銀配葬就已經被偷了,農民的兒子只發現了一個50-90歲男人的骸骨,和一個木制雪橇。如今都在博物館里展出。不過據說斯堪的納維亞人早在6000多年前就發明了滑雪這一活動,從8世紀殉葬的兩條船里總共出土了3個精美的木制雪橇,由此可見北歐是自古就多雪的。中國類似于這樣的故事,估計就是秦始皇陵那個大土堆和兵馬俑里的馬車了。不過當年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可不比現在,出土的殘骸,貴為王室,吃好喝好,也就1米50多,而如今的挪威男人平均身高為1米80, 放在過去個個都是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