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在我們看來,李總理強調發展制造業意有所指,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困境、行業普遍不景氣、制造業結構問題和升級壓力突出,應該是李總理此番講話的重要背景。近年來,隨著中國服務業的發展、金融業發展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去制造業”的傾向。勞動力、土地、環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舉步維艱,利潤越來越薄,很多資本開始離開制造業。
資本市場對制造業的態度是一個觀察窗。TCL董事長李東生日前在“兩會”上對此大嘆苦經。李東生稱,工業融資很難,大部分投資基金是不看工業的,他們不愿意把錢投到長期產生價值的工業領域當中去。TCL要增資57億,卻不獲市場青睞,李東生向投資者“上門磕了無數次頭”,才得到投資,其中,國開行背景的國開投投了15億。與之相比,互聯網領域獲得融資卻容易得多。資本冷落工業的原因,李東生認為主要是整個工業利潤率、回報率偏低。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工成本上漲,都導致工業成本上漲,對很多制造企業構成較大的壓力。此外,外資把一部分制造業轉移到國外,在國內供應鏈采購數量相應減少,使得國內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擠壓了相關企業的利潤。最可怕的是,由于工業投資回報率偏低,多年來在實業界打拼的企業家萌生退意,改做投資或者其他的業務,不愿意再干實業,這幾年民營資本投入到工業的比例要遠低于投入到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