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恩赫圖亞?巴塔爾(Enkhtuya Baatar)還是蒙古北部布爾干省(Bulgin)的游牧民。直到有一天,狼群開始叼走她的綿羊。當一個被蒙古人稱為“zud”(zud,蒙古語,指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的嚴冬——譯者注)的嚴冬奪走了她剩下的牲畜時,現年55歲的巴塔爾別無他法,只好收拾東西與丈夫和4個孩子一起遷往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他們在市郊租了一間屋子,夜晚在地上睡覺。“我們沒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個小的舊箱子,既當桌子,也當料理臺、當櫥柜——什么都當,”她說。
蒙古是世界上人口最稀疏的國家之一,整個國家由荒漠、大草原和綿延不斷的群山組成。然而,首都烏蘭巴托卻人滿為患。1989到1990年間蘇聯解體,蒙古成為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民主國家時,全國有27%的人口居住在烏蘭巴托。近年來,依靠儲量豐富且基本還未開發的自然資源,蒙古經濟飛速發展,吸引大批牧民移居首都。現在有大約130萬人居住在烏蘭巴托,占全國人口近一半。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該國每年有4萬外來人口遷至首都。
由于烏蘭巴托市中心缺乏平價住房,地方也有限,大多數新遷入的居民別無選擇,只能在“蒙古包區”(ger district,見本文最上方的照片)安家。該區得名于蒙古的傳統圓頂氈帳,蒙語中稱為“ger”,意思是“家園”。這些雜亂無章、毫無規劃的居住區由蒙古包、臨時房屋和土路組成,像樹墩上的年輪一樣,以城區高聳的辦公樓和公寓樓為中心向外輻射,越新的居住區就越靠外。
您已閱讀15%(616字),剩余85%(35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